“雙碳”目標為節能減排按下快進鍵
瀏覽: 發布日期:2021-09-02
“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與人們的生活有哪些關聯?為何近段時期,這些概念會被中央各部委、各省市頻頻提及?我國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取得怎樣的成效?相關產業又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記者經過一段時期走訪調查,對關于“雙碳”的一系列廣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采訪和梳理。實際上,“雙碳”不僅僅是環保議題、更是全球化競爭的貿易議題。此外,基于能源革命基礎上的“雙碳”目標也是我國“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一筆。
“十四五”時期將基本建成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
能源與國計民生、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艱苦奮斗,我國逐步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能源工業體系,能源事業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雙碳”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久前,國家發展與改革委發布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為何及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作出一系列詮釋。并強調,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對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規劃》展望可見,到2025年,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紙、廢鋼利用量分別達到6000萬噸和3.2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200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有業內人士分析數據表示,這意味著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
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對于作為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中國而言,不僅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場大考。8月16日,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中表示,國家能源局黨組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立足主戰場、當好主力軍、打好主動仗,堅決落實各項決策部署,全面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各省市圍繞能源革命持續發力
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既有中央部委從宏觀層面作頂層設計,也有地方政府、學術機構深入持續探索和不斷完善。
早在2019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印發《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行動方案》,推出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15項重大舉措。
一年時間里,山西省能源改革穩步推進并初現雛形。2020年10月,時任山西省省長、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林武在全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暨非常規天然氣基地建設推進會議上強調,全面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建設非常規天然氣基地,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山西的重大歷史使命。
從“煤老大”轉型成為“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山西省近年陸續在煤礦綠色智能開采、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煤炭消費減量等量替代方面發力,通過加快開發利用新能源、開展能源互聯網建設試點等方式,探索用能權、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
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山西省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57億噸,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68%;壓減焦化等落后過剩產能,關停煤電機組425.6萬千瓦,退出“僵尸企業”238家。同時,發展風、光、水、地熱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布局氫能、儲能等產業,持續推進煤炭消費減量和替代。
隨著山西省在推進全國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顯現,圍繞如何推進能源革命,以及促進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等主題的論壇也定期在山西省內舉辦。記者了解到,備受關注的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也將于9月3日召開。
除山西省外,廣東、湖南、四川及新疆等省和自治區均在國家政策基礎上著手部署相應的能源發展戰略,推動“雙碳”目標實現。
各地市目前和未來的能源改革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中華環保聯合會氫能專委會副主任譚秀成接受采訪時說:“從宏觀講,‘雙碳’目標引領下的中國能源事業,正從傳統消耗型向新型綜合智慧型轉變。未來各地市會形成以傳統低效能源為基礎,綠色能源為核心,多種能源智慧互補為輔的新型能源結構。其中,氫能源將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據悉,氫能源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在2015年就開始從產業角度進行布局,2020年9到11月,廣東省更是陸續編制發布了《廣東省氫能燃料電池汽車標準體系與規劃路線圖》和《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產業、資本發揮重要推動力
業內普遍認為,“雙碳”目標下,能源企業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在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中,中國石化、國家電投等央企不斷加快產業發展步伐、提升產業轉型速度,發揮了重要的龍頭作用。
記者采訪中國石化相關負責人得知,截至8月25日,中國石化已在全國25個省區市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205座。“光伏發電是將太陽能資源轉換成為潔凈的可再生電能,能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該負責人說,“和傳統能源發電相比,光伏發電具有無枯竭危險、安全無噪聲、無污染排放等優勢,是我國推進能源革命、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據悉,“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還將規劃建設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
央企、國企積極布局的同時,許多深耕新能源的民營企業也圍繞光伏、氫能展開多方面探索。“相較于央企、國企等大型企業而言,中小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難點堵點。比如,以風電、光伏為主要業務范圍的中小企業,受上網指標、入網條件、土地使用條件等限制,大大影響其發展速度和投入熱情。”譚秀成說。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譚秀成建議各地主管部門應常規開展示范協調工作,打通風電、光電和氫能等能源之間的通道,使其形成綜合智慧能源效能。
能源革命同樣吸引了廣大資本涌入,梳理基金相關信息可見,自2021年以來,約有15只“碳中和”基金登場。
隨著“雙碳”上升為國家戰略,相關概念股也隨勢上漲,“碳中和”主題基金成為多家基金公司密集申報的方向,近半年布局10多只相關產品。8月6日,國泰君安策略團隊發布研報稱,看好能源革命浪潮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機遇。
雖然各地市、產業、資本圍繞“雙碳”頻繁推出新舉措,但一些弊端也隨之顯現。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8月17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有些地方、行業、企業的工作著力點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動措施不符合“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循序漸進、先立后破”的要求。
對此,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博悅佳軟瓷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