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思考
瀏覽: 發布日期:2014-09-13
節能并不是一個新話題。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就提出,節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長期方針。再往前看,建國之后由于供應不足和物質匱乏,“隨手關燈”之類的節能口號到處可見,節儉則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傳統美德。
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節能指標要求低了。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節能減排的難度在增加:能夠出臺的政策和推廣的技術在“十一五”已經采用,容易迅速收效的節能途徑在減少,進一步節能的難度和成本在增加,需要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特別是機制創新。
面對金融危機后國外需求不確定性增加、內需培育需要一個過程等新形勢,如何推進節能減排,需要我們創新思路,打破常規,從大處著眼,從關鍵環節入手,切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未來的節能潛力,不僅在工業內部,更主要的還是在系統性上,需要從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挖掘。對我國單位GDP能耗分析以及結構節能、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和社會消費節能潛力分析表明,我國的節能不僅必要而且可能。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高能耗產業發展,是節能潛力之所在。當然,強調用電設備的各自節電,不能帶來節約。例如,我國電力低谷時的利用率僅約70%左右,大量的低谷電沒有得到利用,這也是一種浪費,而且可能是極大浪費!從這個角度看,系統性節能需要引起特別重視。總體上看,如果不改變實際存在的住房以高層為主、運輸以卡車為主,制造以出口導向為主、出行以私人小汽車為主的格局,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局面難以改變。
一是解決單個企業能源效率高、社會整體能源效率低的問題。看一下“十一五”國家重點抓的1000家企業,“十一五”節能目標提前完成,不考慮具體的數據,說明企業的能源效率并不低,但我國能源效率比國外低十個百分點,這是人所周知的。從具體行業看,我國的鐵路系統能源利用效率據說是國際上非常好的,但我國的物流成本卻幾乎是世界非常高的。原因在于,鐵路系統通過控制供應,雖然提高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但卻造成中國特色的“春運潮”。又如,我國造船行業鋼板利用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雖然單個企業可以回收利用,卻無形中增加了“邊角余料”的無效運輸,增加了全社會能源消耗,提高了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強度。至少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今年目標,采取“拉閘限電”措施等不當做法,一些企業則由于完成訂單任務,采用柴油機發電,能源利用效率顯著下降。所有這些,單個企業能源效率高、整個社會能源效率低的現象必須得到應有重視,否則不利于我國節能工作的深入推進。
博悅佳軟瓷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